新闻网讯(通讯员游迎亚)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建设,研讨学校体育发展的重点议题和难点问题,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,5月16日至18日,由武汉体育学院期刊社主办,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和河南省体育科学学会承办的“学校体育发展的理念焕新和实践探索”研讨会暨《体育教育学刊》编委会在河南开封圆满举行。
此次会议分为开幕式、主题报告、圆桌论坛、专题研讨和闭幕式五项议程,邀请国内体育领域知名专家学者(按会议发言顺序)唐炎、刘海元、张大超、尹志华、赵子建、邰峰、黄璐、徐伟、彭国强、周丽君、王相飞、陈丛刊、陈颇、任慧涛、王晖、周珂、彭小伟、傅建、鲁长芬、张文鹏、李斌、尚力沛、王润斌、王琪、赵军、王智慧、沈克印、曲鲁平、李博作主题报告、圆桌论坛和专题研讨。
河南大学副校长张向东教授致欢迎辞,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。他指出,我国学校体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理念的创新和实践的探索,本次论坛的举办恰逢其时,既是响应时代号召、回应教育关切的必然选择,也是凝聚多方智慧、探索创新路径的重要契机。
武汉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、校长吕万刚教授致开幕辞。他表示,学校体育作为落实青少年体育参与的主要阵地,承载着“增强体质、健全人格、锤炼意志”的育人功能,是实现学生身体、心理和社会生命完整建构的重要场域。站在新的历史方位,以理念焕新引领实践探索,将顶层的理念设计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实践样态,让素养目标落地于真实的体育课堂,共同推进体育课程生活化、体育活动社区化和体育评价过程化,是我们的新课题和新任务。
河南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韩冰致辞。他指出,体育承载着国家富强、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,学校体育不仅是增强学生体能的“跑道”,更是涵养精神、塑造价值的神圣“育人场”。新时代推动学校体育事业迈向新高度,需要提高政治站位,筑牢学校体育发展根基;深化融合发展,构建学校体育全新生态;聚焦精神塑造,厚植学校体育育人内涵。
主题报告
主题报告由吕万刚教授主持。上海体育大学唐炎教授作《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的重点任务——基于功能实现机制的视角》主题报告,他基于新的历史阶段学校体育发展的新目标和新要求,阐述学校体育功能的基本认识和实现机制,提出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的重点任务包括课程内容体系的重构、学校体育形态的转换、师资培养配置的优化和体育评价导向的调整。
首都体育学院刘海元教授作《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思考》主题报告,他基于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》以及其中关于学校体育发展目标和要求的解读,从课标教材、课间活动、课后服务、场地设施、教师建设、体育评价等多个维度和层面剖析了当前学校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,提出了新时代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认识和新思考。
圆桌论坛:《体育教育学刊》特色发展
圆桌论坛由武汉体育学院期刊社万晓红教授主持,她表示,刊物将进一步锚定发展目标,发挥编委职能作用,聚焦体育教育特色,提升学术内容的包容性和多元性。与会专家围绕“栏目设置如何更好地体现‘体育教育’特色”“如何围绕选题策划组约高质量稿件”“各项评刊指标如何进一步突破”“如何加强编者、作者与审者的沟通和交流”“如何进一步推进期刊的数智化传播”“其他特色发展建议”等议题,从刊物定位、栏目设置、编委职能、数字运营等方面对《体育教育学刊》的特色化、差异化和专业化发展进行了充分研讨。
专题研讨一:以体育人: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如何推进
专题研讨一由河南体育学院张大超教授主持。华东师范大学尹志华教授、郑州大学赵子建教授、辽宁师范大学邰峰教授、浙江师范大学黄璐教授、河南大学徐伟教授,围绕学校体育改革最典型的问题、学校体育发展理念焕新的表现、学校体育课程的设计、大中小学体育课程的衔接、研究生的学术选题等方面展开对话和研讨。
专题研讨二:多元协同:“家—校—政—社”协同育人如何开展
专题研讨二由南京体育学院彭国强教授主持。浙江大学周丽君教授、武汉体育学院王相飞教授、西南财经大学陈丛刊教授、重庆师范大学陈颇教授、山东师范大学王晖教授,围绕多元主体职能衔接、协同育人国际经验借鉴、家庭体育教育意识提升等方面展开对话和研讨。
专题研讨三:精准施策:“每天2小时综合体育活动”如何实现
专题研讨三由河南大学周珂教授主持。武汉体育学院彭小伟教授、华中师范大学鲁长芬教授、云南师范大学张文鹏教授、山东师范大学李斌教授、南京师范大学尚力沛副教授,围绕“每天2小时综合体育活动”的政策争议、执行差异、实施难点、长远影响、典型案例等展开学术对话和研讨。
专题研讨四:科技赋能:学校体育数智化发展新样态如何创建
专题研讨四由福建师范大学王润斌教授主持。北京师范大学王琪教授、中国体育报业总社赵军教授、武汉体育学院沈克印教授、曲阜师范大学曲鲁平教授、南通大学李博博士,围绕数字体育政策、体育教师数智素养、体育教学模式创新、智慧体育课堂案例等方面展开对话和研讨。
(审核:万晓红)